小娅是一位着装得体,自然、漂亮,30岁出头的苗条女士。她先在沙发上坐好,没有反应,只是看着地板。两三分钟后,小娅的手开始在她的耳环上绕:“我感到无力,早上不想起床,晚上睡不好,尽管没有瘦,但胃口也不如以前了。我几个月前开始有抑郁倾向,我尽力想挽救婚姻,但那时我的老公开始暗示我,他要离婚,要多少财产。他越对我不好,我就越爱他,因为我害怕失去他。但现在变成,我越怕失去他,我就越去爱他和要拥有他,因此就接受他对我的不公。他虽没打过我,但却在各个方面伤害我。比如为了他,我贷款,让我自己陷入财务危机。我生病时,他对我忽视厌烦。由于害怕失去他,我就这样承受着。”
导致临床抑郁的重要因素有:丧失感、无助感,通常还有被压抑的愤怒,而小娅同时面临这三个因素。在某些更为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产生绝望感,认为自己毫无价值,这也是导致抑郁者自杀的主要因素。小娅是通过对中国传统“好人有好报”这句话的认同,让她在忍受老公的虐待的同时找到力量和价值感,从而保护她没有选择自杀。
小娅在婴幼儿期是由脾气比较暴躁的奶奶抚养,在她三岁时,奶奶去抚养叔叔的儿子了。在小娅刚进入初中,父母离异,小娅和妈妈一起生活。并且从那时起,小娅就很少见到父亲。
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早期就丧失主要照顾者,失去自我认同,自我价值的根源,那么这些抑郁因素所产生的影响就更大。
当这种丧失发生时,孩童时期彻底的无助感会导致孩子没有能力保护自己脱离巨大的丧失感带来的痛苦。
他们也没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愤怒,同时也没能力形成自我认同、自我价值感,很难认为自己是值得爱的。

丧失的伤痕牢牢铭刻在他们的情感底色上。长大成人后,当他们遭遇离婚、失恋、搬迁、工作或者事业失败,通常都会唤回早先的情绪体验。当这种情况发生后,成年后经历的丧失不再是某一具体的事件,而是还包含了又一次体验童年早期最初体验丧失时的痛苦。小娅因对丧失的恐惧,而愿意待在一段受虐的关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