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联系我们
>> 新闻动态 >> 强迫症,抑郁症
聆听强迫性思维背后的声音
信息作者:      信息来源:      [2011/5/20 15:29:56]
“曾经有个爸,有个妈,没希望给他们争气!……
     心态一定要好,头发才会慢慢长起来。……
     对得住你的爸爸妈妈,读书要努力!……
     吃饭规律,按时睡觉!……”
 
    这些是林在我的鼓励下,记录下来的平时出现在他脑海中的强迫声音,正是这些声音反反复复、不可控制地出现,让林的情绪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长时间的情绪性紧张,导致林产生了脱发、尿结石等心身疾病症状。
    林目前是大学在读学生,从初一开始,脑子里总有一个声音不断地对自己说:“你要努力!你要上进!你要……!你要为林家争气!”与所有强迫症患者一样,林很想控制这些声音,却无法抑制那个声音不断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导致他做事不能专心,影响了学习和人际关系,内心感到非常痛苦,经常处于情绪不稳定状态。林也曾去求助过大学里的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辅导老师指导他采用厌恶疗法和森田疗法,都没有什么效果。最后心理老师让他用打游戏的方式来转移注意,林觉得在打游戏的时候确实能让那些强迫性声音减少,但是打游戏过后,那些声音却无法控制地出现更频繁,而他自己则感到更加地内疚和自责。
    我在了解了林目前的基本情况以后,很直接地切入我最关注的内容——林的原生家庭及基本成长经历。也许林是感受到了我高效率的咨询风格,产生了信任感,在我的提问和引导下,他向我描绘了他的成长过程。
    林的原生家庭共有四人,父亲、母亲、奶奶和林。三岁以前,父母关系不和,经常吵架、打架。在林的印象中,母亲曾经一气之下回了娘家居住,而林有时住在父亲家,有时住在母亲家(外婆家),后来父母又和好住在一起,但仍然经常打架。小时候的林常常感到害怕,生怕自己会失去父母,所以经常哭泣。父亲是个脾气暴躁,专制而又严厉的男人,对林一直很粗暴,往往一不顺眼,就会打幼小的林出气,印象最深的一次,父亲用皮带不断地抽林,林记不清是为了什么,只知道当时自己哭着求爸爸不要再打了,可是爸爸还是不停地抽打他。母亲和父亲不一样,不会打,但会骂,骂很难听的话。林记得自己五年级时,父亲和同村人发生纠纷,为了报复对方,破坏了别人的财产,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坐了一年多的牢。出来后,父亲更严厉了,要林努力、上进,为林家争光。
    了解了林的家庭成长环境后,我心中对他的强迫症状已经很了然。3岁以前的孩子,他们最主要的学习内容不是知识,而是关系,就是父母与他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他以后的人格基石。林从出生就成长在一个充满暴力、责骂与教条的坏关系中,他的心里就埋下了恨、敌意、不信任的种子,他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一直惧怕真相,为了远离真相发展出形形色色扭曲内心真实需要的方法,最终用强迫症、脱发等症状表现出来。
    每个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的头三年,都是极其自恋的。于是,周围发生的好的事情,我们会认为是自己导致的,发生坏的事情,我们也会往自己身上揽。林的父母在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的时候,就选择将情绪发泄到林的身上,这会使林的潜意识渐渐形成一个负性化自动思维——爸爸妈妈的不幸都是由我造成的,我是一个不受人欢迎的孩子。随着这个负性自动思维的形成,林对父母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想让自己尽力满足父母的每一个要求,从而赢得他们对自己的关注和爱。而父母在他的成长过程中用打骂的方式反复向他提出的要求就是:“你要努力,要上进!你要为林家争光!”这个要求成为林根深蒂固评价自己的唯一标准,成了他“内化的父母”。这个“内化的父母”不断地提醒他要上进、要争气,同时也让他感受到随时随地都有焦虑感,这种来自潜意识的焦虑是导致林产生强迫症状的主要原因。
    强迫症对于心理咨询或者心理治疗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传统采用的方法是系统脱敏、暴露疗法或者森田疗法,正如林之前去咨询的学校的那位咨询师的治疗方案一样。但是,慧境的咨询师们认为即使这些疗法暂时性地帮助来访者消除了强迫症状,但是潜意识里最根本的焦虑感没有消除的话,潜意识会通过其他的方式进行宣泄,或许是另一种强迫行为,或许是抑郁症等等。所以我接下来所有的治疗计划都是针对林潜意识里的焦虑感展开的,而他的强迫性思维只是像感冒了会打喷嚏一样,仅仅只是一种表现,我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林起先对我的治疗观念很纳闷,怎么强迫症不治强迫反而要去处理潜意识的创伤呢?听完我的解释以后,他觉得很信任也很赞同我的治疗思路。于是,我们接下来的治疗就很顺利、很轻松。
    在用年龄回溯进入潜意识前,为了让林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潜意识中最真实的自己,我给林植入了一些心理能量,林明显感受到自己的“生命之树”由一棵枯萎长虫的小树苗变成了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在接下来的催眠过程中,林顺利进入了潜意识。虽然在林的身上我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肌肉抽动和呼吸的变化,但当我唤醒他后,他还是向我描述了看到的几个场景:(1)爸爸妈妈在吵架,自己躲在一边感觉害怕、恐惧和孤独;(2)爸爸在追着妈妈打,妈妈也在追着爸爸打;(3)吃饭时爸爸把碗摔出去的场景;(4)自己和妈妈坐在沙发上哭;(5)初中时因为成绩考差了, 爸爸什么也不顾,自己和妈妈只好一边哭一边借钱读书。
    林由于受到长期的压抑,表达内心的感受的能力有点弱,最常用的表达方式是“胸口闷,不舒服”。此时,林已经处于“情感隔离”的状态,这种状态我已经在多个来访者的身上发现过,主要是由于这些来访者的童年经历过于痛苦,让他们幼小的心灵无法承受,潜意识为了保护自己不至于崩溃,采用了“情感隔离”这种方式来逃避内心所有的痛苦感受。
    自从林顺利进入潜意识后,他的强迫性思维明显减少,情绪渐趋稳定,睡眠也能维持7-8个小时,有一天早上休息,一直睡到中午,完全没有“内在父母”的声音在催促他“努力、争气”。
    通过前一次催眠,林找到了与父母相处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画面,林也意识到自己目前的状态与这些画面有重大关系。我采用“空椅子”技术,让林尽情地向父母诉说小时候的担心、恐惧和害怕,与父母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当父母站在他面前时,他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父亲高大威严地站在他的面前,他完全不敢抬头看爸爸的脸,不敢和父亲沟通,觉得和父亲有代沟。当他刚开始向爸爸倾诉时,爸爸还斥责他:“走开!不要管那么多!”在我的鼓励下,林继续向父母诉说,反驳爸爸的这些话,渐渐地,林发现爸爸妈妈的脸柔和起来,然后,在想象中感受父母深沉的爱。
    当林感受到父母的爱之后,对过去的很多事逐渐产生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看法。我指导他在生命长河中寻找曾经感受过的正面资源,进行一级抽离。当他整合时,林发现爸爸变得很小,很小,内心也很愉悦,没有了“胸口闷,堵得慌”的感觉,也能和父亲沟通,表达自己的一些想法,父亲也能理解他。结束催眠时,我又给林自信植入。
    至此,强迫性声音再没有出现。中午时分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想法,觉得是自己的想法,如果不去想的话或者顺其自然,想法自然消失,心情也放松了许多。晚上睡觉也会发出鼾声,说明放松了,睡眠深了,昨天开部长会议时自己觉得放得开了,自信了,还有似乎有想和同学交流沟通的欲望了,但还没行动。
    接下来我又给小林处理了青春期经历的一次情感困惑,让他在催眠状态下重新体验了那段经历。当林恢复到意识层面以后,我对林做了一些认知修通。我问他,当时的这个女朋友和你生命中的哪个女性比较相似,比如性格方面,或者你们两人沟通的模式上是否和你生命早期的某个女性特别相似?林听到我的提问后迷茫了好长时间,陷入了沉思,突然一下子他的眼睛放出了一道光芒:“我想到了!是我妈妈!她和我在一起相处的模式简直和我妈妈一样!”我继续微笑地看着他,他继续说着:“她性格里的某些部分真的跟我妈妈好像!”我们相视着笑了,我向他解释了投射的概念,让他理解了一个男孩子对母亲与生俱来就有依恋情绪,而让男孩脱离这份依恋的关键期是3-6岁,重要条件是父母相爱和谐。林慢慢理解到自己是由于还未完全脱离母亲对自己的这份影响力,青春期恋爱的那个女孩子其实就是林找的母亲原型。领悟到这一真相之后,林对过去发生的一切都释然了。他逐渐变得自信,也能和同学比较自如地沟通,经商量我们觉得在第六次咨询时做总结,结束我们的咨询关系。
最后一次咨询的前一天,小林给我发了一个短信,说自己生病住院,不能按时来做咨询,我嘱他安心养病,等病愈后再来。
    一个多月后,小林病愈来做咨询总结,发现这段时间小林虽然没有了强迫声音,但对自我的控制很强,因为是最后一次,我给小林的潜意识做了一个梳理。
    在潜意识中很多童年创伤画面已然不见,但在14-15岁时期画面较模糊,看不清楚,心里始终有堵住不舒服的感觉。催眠清醒后请他回忆那段时间发生了什么,他说忘记了,没有印象。从他上次催眠时身体左边表现不舒服的现象来看,应该和母亲情结有关。接下来,小林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前段时间生病住院,妈妈很忙,爸爸专程从老家赶过来照顾他。有一天早晨醒来,忽然冒出了一个想法:迫切想打电话给妈妈,请妈妈和爸爸离婚。自己也很害怕怎么会有这样的念头,后来拼命压抑才没有付诸行动。噢!我明白了!以前房树人里面分析出来的“性”的困惑的原因找到了。我问他:“听说过弑父娶母的故事吗?”“知道,我们上心理健康课时讲过,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里提到的恋母情结。”“对!”咨询室里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我静静地等候着,他迟疑地说:“童年时大多数和母亲比较亲近,整个小学阶段很多时候和母亲一起睡,并喜欢搂着母亲一起睡。这些和恋母情结有关吗?”我笑着告诉他,有恋母情结并不是一件多么可耻或者丢人的事情,现在的男孩子大多对母亲都有一定的依恋情绪,不用把它想得过于严重。你只需要知道,小时候的自己也许曾经有取代父亲的想法,可是现在的自己已经长大了,能够完全掌握自己的每一个行动。由于林目前还是在校大学生,没有经济收入,且家庭经济条件不好,我给林做了简单的认知沟通后,就结束了咨询关系。
    两个月后,我做了一次咨询跟踪随访。林告诉我最近的状态很好,强迫思维再也没有出现过,和同学之间的人际沟通也越来越好了,只是有点担心咨询最后遗留下来的“恋母情结”。我为了让林能放心地去开始新生活,我暗示他过去的情结已经都处理完了,恋母情结并不需要过于担心,如果将来有什么情况可以随时和我取得联系,于是我们轻松地结束了通话。
    衷心地祝愿他能生活地更幸福!这也是我对所有结束咨询的来访者的祝福!
 
  Copyright © 2008-2012 宁波慧境心理咨询网 地址:宁波市海曙区青林湾街80号
电话:0574-87037716 传真:0574-87037716 E-mail:huijingxl@126.com 浙ICP备20001465号-1
邮编:315016 凡本站文章,任何网站、媒体如欲转载,请注明出处"慧境心理咨询网"和网址www.huijingxl.cn